老王来到医院,医生仔细询问病史,又作了血液检查,最后诊断为痛风。医生要求他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,多饮水,还给他配了一种口服药和一种外用消炎药膏,并嘱咐他一周后复诊。老王是个细心人,服药前他认真看了一遍药物说明书,发现上面列着好几种副作用,他犹豫了:痛风是吃出来的毛病,管住嘴巴不就好了?何必冒可能发生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呢?于是,老王就在红肿处涂上药膏,并且不喝酒不吃肉,更不吃海鲜和动物内脏,每天多喝水,3天后,疼痛缓解,一星期后,红肿也消退,皮肤开始出现皱缩和脱屑。老王很高兴,再次来到医院,谁知道医生又给他配了两种药,说是用来降低血尿酸浓度、预防复发的。看到这两种药的说明书上也列了不少副作用,老王回到家后,就把药扔进了抽屉。
半年过去。一次赴宴后,老王感到右脚拇趾的根部有些不适,随后出现类似第一次一样的疼痛,这一次他没去医院,而是像上次一样在局部涂点药膏,果然几天后好转。之后类似的发作一次又一次,有时在脚背、脚踝或脚跟,有时在另一只脚。后来老王即使一点酒不喝、一点肉也不吃也会发作,发作之后的好转也越来越慢。
最近一次,疼痛整整折磨了老王两个星期,他实在扛不住了,只好再次来到医院。医生了解到老王的发病和治疗情况后,告诉他:痛风是血尿酸升高导致的组织损伤,痛风的发作与尿酸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。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,减少食物中嘌呤的摄入量,有利于血尿酸的降低,因此饮食控制是治疗痛风的基本措施。但是因为血尿酸主要来源于体内代谢生成,正常人每日体内代谢产生的嘌呤总量为600~700毫克,而食物中每日摄入量仅为150~200毫克,因此仅依靠饮食控制是不能完全控制高尿酸血症的,必须长期坚持降尿酸药物治疗才是关键所在。目前公认,只要诊断为痛风,就应尽早开始正规的药物治疗,否则就会由急性关节炎发展成慢性关节炎,并广泛形成痛风石,进一步造成关节畸形,功能障碍,同时可引起间质性肾炎、尿路结石甚至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。
老王把自己对药物毒副作用的顾虑告诉了医生,医生十分耐心地告诉他:目前痛风尚无根治办法,大部分患者都需终身药物治疗,只要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,注意观察,经常随访,不良反应是可以避免的。即使发生了不良反应,也是可以控制的。接着,医生向老王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几种治疗痛风的药物。
急性发作期的抗炎药物治疗主要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(NSAID)消除炎症、缓解疼痛,这类药品种很多,包括吲哚美辛(消炎痛)、双氯酚酸钠(英太青、扶他林)、布洛芬(芬必得)、美洛昔康(莫比可)等,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,轻者只是腹痛、恶心、呕吐,严重者可引起胃、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并发消化道出血,因此应尽可能选择肠溶制剂、缓释制剂、控释制剂,以减少直接和间接的胃肠刺激。如果原有胃肠道疾病,应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,如奥美拉唑、雷尼替丁或米索前列醇等。一般来说,短期内应用治疗剂量的NSAID是不会引起肾脏病变的,但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则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,直至慢性肾功能不全,因此一旦炎症消退、疼痛缓解即应停药。如果患者年龄较大,有肾功能不佳或同时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、肝硬化等疾病,应更加注意。此外,NSAID还可以引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、过敏性皮疹、白细胞减少和头胀耳鸣等不良反应,因此一旦开始用药,还需定期检查血、尿常规和肝肾功能,尽早发现,尽早停药。注意决不要将两种NSAID合用或与皮质激素同时使用。
部分患者因使用NSAID效果不佳,而在急性发作的最初数小时内应用秋水仙碱治疗,有效率可达90%以上,该药被称为痛风的特效药。但是秋水仙碱的毒性较大,且治疗剂量与胃肠道毒副作用的剂量接近,通常不作为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。另外,长期用秋水仙碱可引起骨髓抑制和肝肾损害,因此,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常规、肝肾功能,一旦出现不良反应,立即停药。
间歇期降尿酸药物治疗有两类。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、磺吡酮和苯溴马隆(立加利仙),不良反应较轻,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,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和顽固性腹泻,少数也有皮疹。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应多饮水,保证每日尿量在2升以上,以利尿酸的溶解和排泄。另一类降尿酸药物是别嘌呤醇,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尿酸的合成,一般情况下,患者对别嘌呤醇的耐受性较好,但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,药物的副作用明显增加,主要表现为皮疹、肝肾损害和白细胞减少。由于别嘌呤醇引起的皮疹往往病情重、易复发而且死亡率高,因此一旦出现皮疹,应马上停药并及时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足量皮质激素。总之,无论哪一种降尿酸药都应从小剂量开始,以防用药量过大导致关节内尿酸盐结晶迅速析出、沉积,诱发关节炎急性发作。
听了医生的一席话,老王心里有了底。药物治疗对痛风患者极为重要,决不能因为害怕副作用就放弃,而药物的副作用也不是不可避免,只要正确用药,注意检查,并不可怕。他决定回家后好好吃药,一定将痛风控制住。